点错科技树的后果并不严重,科技总在试错中前进。不过,历史是一个网眼很大的筛子,它总是毫不留情地筛掉不合时宜的发明。试图使用飞行汽车解决交通拥堵问题,可能带来更大的混乱。至少目前不具备大规模部署条件,只做技术可行性的探讨和预研则无大碍。 文/《汽车人》黄耀鹏 人们的想像力总是受制于已经拥有的事实。《银河帝国》里时空旅行如家常便饭,存储信息却用“缩微胶卷”。1900年《纽约时报》刊登了题为“未来生活”系列水彩画,其中一幅画描绘了一位空中出租车驾驶员,短暂悬停在屋顶,喝一杯热茶再驶离。 日本人是认真的吗? 这和今天人们解决交通问题的某些思路一脉相承——通勤空中化。飞行汽车不是新主意,这几年一直不温不火。特斯拉尝试过,吉利和丰田也试图染指。从来没有哪个政府大力推进此事,首要原因在于没有可靠的商业项目。
日本经产省和国土交通省则尝了头啖汤。两部门联合推动“飞行汽车项目”,于8月底牵头召开了21家公司参加的会议。这些公司包括全日空、日本航空、空客、波音、NEC、大和控股(快递公司),还包括后来加入的优步和丰田支持的初创公司Cartivator等。近日,该项目提出了研发路线图和草案。时间节点、应用场景、试飞基地一应俱全,但是至关重要的技术路线并未公布。 从跨界名单上可知,这是一个松散的“标准联盟”,由潜在用户、航空制造业企业、通讯和电子公司以及出行服务公司构成。就技术路线而言,相互之间暂时缺乏沟通与合作。 在商业前景尚未明确之前,政府跑到厂商前面牵引具体项目,这是不寻常的举动。这反映了日本政界急于在某个引人注目的科技项目中取得突破。联盟阵容不可谓不强,但是熟悉电影的都知道,如果剧中有一两个大牌出演,可能是部好片子;如果剧中全是大牌,那么可能是部……贺岁烂片。 技术坎连坎 人们对自动驾驶商业落地时间预测忽前忽后,但大体上保持乐观。从商业角度衡量,飞行汽车几乎没有像样的技术储备。无论气动外形、动力还是应用场景,都不像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。
需要指出,汽车和飞机对气动外形的要求多数时候是相反的,这给设计师出了难题。无论是旋翼式还是飞翼式,可能都需要根据不同场景“变形”。但无论怎么变,都有一些装备沦为“死重量”。汽车还好,无非多耗一点油,但飞机很可能付出生死代价。 丰田在向Cartivator提供一点可怜的支持之前(只有不到250万人民币),就已申请了普锐斯飞行设计专利。该专利只看到外观,四层结构的升力翼和一副垂尾,看起来像是滑翔机时代双层翼的升级。地面行驶中,这辆普锐斯通过倒伏来收起升力翼,避免折叠后皱褶给行驶带来负担。 但是,依靠倒伏机翼设计解决两种运动模式的矛盾,可能被证明是拙劣的。除升力翼之外的外形设计仍然适合陆地行驶,那么其飞行效率一定很低,也很难在侧向风干扰下保持稳定。有谁会驾驶一辆像风筝的玩意儿。 而无须滑跑的多旋翼设计,无人机上用的很多。且不说电动旋翼根本无法承受100kg以上载重,而且旋翼很难折叠。这导致行驶中走位飘忽风骚,同样也没人肯在高速段体验蚂蚱运动模式。 而丰田资助的Cartivator项目中,工程师们设计出四旋翼式电动飞行汽车,近期,丰田为飞行汽车业务申请了skyDrive商标。据称,原型车飞行速度最快可达100公里/小时。垂直起降和较低巡航速度规避了致命的气动外形问题。但是,原定今年的试飞将推迟到明年。丰田的研发团队决心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显身手。
而吉利收购的美国初创公司Terrafugia,使用汽油机给电池充电,然后在依靠电池驱动双涵道风扇。看上去像是“鱼鹰”的简化版。燃油-电池能量转换方式固然解决了续航问题,但不直接使用燃油,仍然令人费解。 Terrafugia已经开始接受预定,但直到2025年才会有商业版推出。试运行中,美国航空管理局要求其必须在机场起飞。也就是说,惟一的方便是不用换辆车赶到机场,而其飞行体验和私人飞机无法相比。30万美元的售价不含糊,难道富有阶层缺乏赶到机场的车辆? 无论飞翼还是旋翼,电动已被否决,因为根本无法在合理成本下承载人类重量。燃油倒是可行,但“飞上低空”的污染问题眼下无解。燃料电池可以同时规避两个问题,但其飞行安全无法保证。 商业和技术的双重革命,我们准备好了吗? 商业必须要考虑安全、易用、成本和法律(四个条件按重要性降序排列)。马斯克已经在尝试后转变了对飞行汽车的看法,“如果天空中满是飞来飞去的飞行汽车,这将对空中航线造成很大的影响,而且也会非常非常嘈杂,出现飞来横祸,有东西砸在你脑袋上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。” 马斯克认为要解决城市交通的阻塞点,并不一定要飞起来(飞起来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),他转而鼓吹“真空管道列车”(最近开始试验性管道建设)。 即便低空空域管理最宽松的美国,面对蝗虫一样的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的飞机、汽车布满视野,也将成为地面指挥的灾难。
飞行汽车即便实现,也必将重塑停机坪、空中指挥、车辆调度、空域管理和导航系统。人类准备好建造和居住在革命性的未来城市中了吗? 不仅如此,城市使用无法克服噪音给居民带来的困扰。这一点,日本经产省倒是想到了,他们将场景定位为“偏远海岛间通勤”。 更麻烦的是,相关的配套设备、基础设施、通讯、法规、监管、环境、居民权利等问题无法解决,其大规模的普及应用就只能始终停留在想像中。 点错科技树的后果并不严重,科技总在试错中前进。不过,历史是一个网眼很大的筛子,它总是毫不留情地筛掉不合时宜的发明。试图使用飞行汽车解决交通拥堵问题,可能带来更大的混乱。至少目前不具备大规模部署条件,只做技术可行性的探讨和预研则无大碍。 而现在,日本人看上去在做认真的商业准备,着实令人困惑。(文/《汽车人》黄耀鹏,图片来源网络) |